PRODUCT CENTER
聯系我們
發布時間:2021-06-28 12:00 瀏覽次數:
我國耗水泛濫 加強海水淡化刻不容緩
未來我國高耗水仍難以避免,需要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。為此,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。作為緩解水資源短缺形勢的重要措施之一,我國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。
試想未來源源不斷的淡化海水將離百姓生活越來越近,從自來水飲用到農作物灌溉,或許有些人一時半會兒還接受不了為何從我這代人開始就要喝海水?而主導的相關部門對此或許也難下決心。
未來我國高耗水仍難以避免,需要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。為此,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。作為緩解水資源短缺形勢的重要措施之一,我國發展海水淡化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。
記者近期調查發現,我國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并不樂觀。有業內人士指出,目前國內海水淡化設備60%至70%為國外進口設備,核心技術仍被外國掌握。
工程中關鍵的動力系統都從國外進口,主要是高壓泵、能量回收器以及反滲透膜。
雖然目前我國海水淡化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,但若能在關鍵技術領域加緊研發,尋求技術突破并開拓市場,趕上國際水平實際上并不難。
技術差距終歸需要一個過程,雖然目前沒有一家國產的核心技術能在大型工程中被實際應用,但如果市場需求產生后,技術上很快就能趕上國際水平。這些關鍵部件本身的核心技術含量并不高,主要是材質起了很大作用,因為海水的腐蝕性相當大,泵閥材質非常重要,而結構并不是很復雜。因此,只要通過不斷研發,將工程造價降下來,則整體水價也就會下降,從而進一步推動市場需求,使海水淡化得到發展。
除此以外,專家指出,我國還可以考慮推動海水淡化企業“走出去”,使我國公司工程隊伍得到鍛煉,在積累工程經驗的同時提升海水淡化產業的技術開拓。阮國嶺說,天津已有公司嘗試這種合作,目前已在非洲吉布提嘗試初步建設日產能4萬噸的海水淡化工程,可以解決當地五分之一人口的用水。
當前我國海水淡化產業仍處于上升發展期。專家建議,應在加強對海水淡化產業扶持的同時,將淡化水納入水資源統一管理。目前,對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而言,政府的引導和政策扶持仍是產業發展關鍵。
專家建議,我國應鼓勵并積極發展污水處理回用、雨水和微咸水開發利用、淡化水等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。水利部門在制定水資源綜合規劃時,應將海水淡化產出的淡化水配置出去,這樣解決了需求問題,才可以更好地推動產業發展。
此外,應由政府資金主導產業發展。海水淡化作為戰略性新興行業,不能完全走市場化道路,這方面日本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。日本政府對于此類新興產業的扶持,通常是在政策上平行支持兩大相關產業集團,形成兩家競爭的局面,這有利于行業迅速充分發展。
有專家表示,對于海水淡化,日本也在做示范項目。對比日本政府的主導資金,目前我國扶持手段仍為政府引導資金,數額相對較少,不足以支撐項目的各個環節,做出來的很多項目只有樣子。相比之下,日本十幾年前在沖繩的海水淡化示范項目的資金,其中85%為政府主導資金,另外15%為地方財政資金,而我國政府資金在項目占比不到10%。
專家建議,我國還可以進一步出臺細化政策,加大對海水淡化產業的扶持力度。對海水淡化企業的水進入市政管網可給予適當補貼,并對每噸水補貼費用加以明確,而補貼額度要系統調研制定,讓企業有利可圖,從而使資本蜂擁而至,形成羊群效應。同時,出臺的指導性意見和措施要有針對性,對于示范工程和標志性企業可在資金和稅收上給予實質的支持。
此外,在補貼政策實行前,可先行考慮培育更多示范項目、支持研發以及推廣應用等扶持方法。有企業負責人建議,在補貼政策制定之前,可以首先考慮培育更多的示范性項目,做工程鍛煉隊伍。其次,可對研發型企業給予更多的政策傾斜,維持公司運作和研發投入。第三,可以把海水淡化的應用加以推廣,借助類似于風電的產業政策使之能夠得到快速的發展。